名称:开云登录网页

地址1: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华南城环球物流中心502

地址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城M13栋120号

电话:0755-28815622

E-mail:robin@honvei.com

产品中心
首页 > 产品中心
一水柠檬酸(山东英轩)

什么是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有了个人碳账户你更愿意低碳生活吗?

来源:开云登录网页    发布时间:2024-03-18 09:00:20

原标题:什么是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有了个人碳账户,你更愿意低碳生活吗? 碳循环主要

订购热线:0755-28815622
产品描述

  原标题:什么是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有了个人碳账户,你更愿意低碳生活吗?

  碳循环主要体现为自然ECO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又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自然ECO的绿色植物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体的碳水化合物,并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转化为动物体的碳水化合物,而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又把摄人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了生物的有机体,自身贮存下来;在动、植物死亡之后,大部分动、植物的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少部分在被微生物分解之前被沉积物掩埋,经过漫长的年代转化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当这些化石燃料风化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又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大气和海洋、陆地之间也存在着碳循环,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碳交换发生在大气和海水的交界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碳酸,并通过径流被河流输送到海洋中,这些碳酸盐通过沉积过程又形成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等;在化学和物理作用下,这些岩石风化后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释放的这些二氧化碳大约有57%被自然生态系统所吸收,约43%留在了大气中。留在大气中的这部分二氧化碳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2019年的410ppm,导致了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这要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说起。随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区域慢慢的变大,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

  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今年,《巴黎协定》被反复提及。这项2015年达成的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怎么样才可以实现碳中和?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专家指出,碳中和一定要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久,但眼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很多影响已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需要更加多的成本投入。

  也有专业的人建议,未来10年,中国应全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平均每年增长1亿千瓦,10年内要增加10亿千瓦以上。从行业看,在“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逐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

  此外,还要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强化ECO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

  中国人口众多、天气特征情况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防范灾害性气候“黑天鹅”风险、化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灰犀牛”风险,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造成的损失。

  同时,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21世纪将成为碳中和世纪。煤炭将很少被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力军。当人们出行时,无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轮船,其动力将大多数来源于电能、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

  届时,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否则很可能要为高碳生活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比如支付碳税。

  2)工业品生产: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相关商品的价值有望得到提升。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备极其重大安全意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近年来,我国热情参加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的全国两会,绿色低碳话题的热度依然不减,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就“双碳”提出了多项具体任务。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降碳“支招”,从行业角度热议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路径: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建立个人出行碳账户,推动碳普惠体系落地;研究科学的森林碳汇计量方法,为森林碳汇量计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提出了“建立个人出行碳账户”的建议。

  “综观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碳普惠体系来解决碳达峰、碳中和问题。”郭继孚说,在碳普惠体系中,各类行为的碳排放可得到准确计量,其中低于高碳水平的行为都能获得激励,通过个人碳账户,用来抵消自身高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社会福利。

  碳普惠,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一种正向引导机制。对此,不少人当下直观感知并直接参与的,就是蚂蚁森林等个人碳账户平台活动。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蚂蚁森林’收能量的手机信息提醒。”浙江省杭州市白领小颖很自豪,靠着每日步行、骑行共享自行车、线上缴费购票等低碳行为,她收获能量,并把它们捐献了出来,在线棵树,为环保出了一份力。

  事实上,除了蚂蚁森林,不少区域性个人碳账户近年来纷纷涌现。2019年11月,北京发布了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的MaaS平台;去年5月,四川省成都市正式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小程序;同年12月,广东省深圳市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低碳星球”小程序发布。此外,还有天津市的“津碳行”、湖北省武汉市的“碳碳星球”、云南省昆明市的“昆明低碳积分”等微信小程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这些小程序各具特色。如浙江省的“浙Q碳”和北京市的“我要碳中和”,都主打碳排放计算功能,用户都能够输入自己日常的衣食住行情况,换算碳排放量。天津的“津碳行”、北京的MaaS平台则专注于鼓励绿色出行。其中,北京市交通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于2020年9月共同启动“MaaS出行 绿动全城”行动,首次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发鼓励措施,市民采用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时,使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APP进行路径规划及导航,出行结束后就可以获得对应的碳减排量。成都的“碳惠天府”在鼓励日常低碳行为的同时,还号召用户随手拍,上报环境问题,获得碳积分。

  使用个人碳账户平台时,不少用户还关心,个人碳减排获得积分后,能获得什么实惠?

  武汉“碳碳星球”平台曾发起碳减排量捐赠活动,鼓励用户把碳积分捐赠给武汉马拉松赛事,实现赛事碳中和;在“昆明低碳积分”平台上,积分可兑换奖品,包括手机话费直冲券、视频网站会员卡、外卖平台直冲券、共享自行车骑行券等;成都“碳惠天府”平台的碳积分还可兑换餐饮优惠券、电影票、文创产品等。然而,记者搜索发现,部分小程序的礼品板块暂未开放,有的小程序甚至没有设置积分商城等板块,用户仅能攒积分、阅读低碳科普知识等。

  “积分兑换活动,关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感。”业内专家觉得,“更何况,生态有价,践行绿色生活的用户理应获得实惠。”

  对此,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的上海,态度鲜明。上月底发布的《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引导碳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进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与鼓励上海纳管企业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权交易的清缴履约。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表示,上海“碳普惠”工作就是要把市民低碳行为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核算,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及各商业消费平台,让市民通过低碳行为获得实惠。

  九三学社中央也在《提案》中建议,探索出台绿色税制,出台激励绿色消费的专门法律,把低碳行为作为税收减免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税收制度,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与发展。

  《提案》中不仅有激励制度,也有约束制度。如设置家庭碳排放总额约束,倒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实行碳排放奖惩制度,将碳排放评估结果与个人诚信记录相结合,予以激励奖励或约束惩戒;建立健全阶梯水价、阶梯气价、电价补贴等价格制度,对高碳排放的奢侈型消费收取高价格;细化对食品浪费、不遵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个人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责任促进公民行为习惯的改变。

  从全国来看,要推动城市碳普惠,建立个人碳账户,乃至调动全民积极性减少消费端碳排放,国家层面尚缺乏明确的定位和体系化设计。

  “要强化双碳目标下个人碳减排的主体责任,推动城市碳普惠体系建立。”郭继孚建议,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建议国家层面在促进消费端碳减排、支持碳普惠模式方面,尽快出台体系化指导意见,明确释放信号、总体思路和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实践。

  他建议,要加快体系化方法学编制。结合北京等试点城市经验,尽快开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研究,启动碳普惠方法学编制。建议优先从地方交通等活跃领域做起,进一步上升到国家级方法学。

  同时加大场景式科技攻关。结合国家数字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及地方示范试点进程,鼓励支持以场景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系统性解决碳普惠体系建立过程中数据贯通、隐私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打好场景式聚合式服务基础。

  基于碳普惠的绿色金融创新也要加强。结合国家绿色金融改革,鼓励开发基于碳普惠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创新,为碳普惠体系建设和实践提供支持。

  可以预见,要想提高公众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来源:综合中国环境、新京报